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它一般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而我们的大学生思想单纯,有的又贪图虚荣,爱贪小便宜,同时交友行事也易轻率,遇事缺乏思考,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一、校内诈骗的主要手段
1、假冒身份,流窜作案--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与人进行交往,有的还利用捡到的身份证等在银行设立帐号提取骗款。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暴露马脚,通常采用游击方式流窜作案,财物到手后既逃离。还有人以骗到的钱财、名片、身份证、信誉等为资本,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
2、投其所好,引诱上钓--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于就业和出国等心理,投其所好、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
3、真实身份,虚假合同--利用假合同或无效合同诈骗的案件,近几年有所增加。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对于类似的案件,由于事先没有完备的合同手续,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往往时间拖得很长,花费了许多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4、借贷为名,骗钱为实--有的骗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资为诱饵,使部分教师和学生上当受骗。个别学生常以"急于用钱"为借口向其他同学借钱,然后却挥霍一空,要债的追紧了就再向其他同学借款补洞,拖到毕业一走了之。
5、以次充好,恶意行骗--一些骗子利用教师、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师生上当受骗。更有一些到办公室、学生宿舍推销产品的人,一旦发现室内无人,就会顺手牵羊、溜之大吉。
6、招聘为名,设置骗局--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分担培养费的比重逐步加大。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已成为大学生谋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7、骗取信任,寻机作案--诈骗分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得十分感慨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后常寻机作案。
二、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和出国;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2、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要学会了解、理解和谅解;严格做到"四戒",即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与人交往要区别对待,保持应有的理智。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而不能"一是朋友、都是朋友"。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如微尘"的上门客,态度要热情、处置要小心,尽量不为他们提供单独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以避免给犯罪分子创造作案条件。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大学里,无论哪个学院、哪个专业,班集体总是校园中一个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这个集体中,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帮助。有些同学习惯于把个人之间的交往看做是个人隐私,但必须了解,既然是交往就不存在绝对保密。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适合的范围内适当透露或公开,更适合安全需要,特别是在自己觉得可能会吃亏上当时,与同学有所沟通或许就会得到一些帮助并避免受害。
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学校校规。为了加强校园管理,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度,总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制度却是必不可缺的,况且,绝大多数校园管理制度都是为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和校园秩序而制定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
三、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为什么要有安全意识
近年来,我校学生被骗事件屡有发生,社会上骗人、被骗更是司空见惯。有些犯罪分子行骗手段及其低劣,但为什么犯罪分子还能屡屡得手呢,这与我们青年学生生活阅历、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
1、 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大学生宿舍里经常有一些前来寻访的老乡、熟人、同学,或者朋友的朋友,熟人的老乡,同学的同学之类的人。这其中有的是真,有的是假,而我们很多同学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而且常常把他人的寻访看作是一种荣耀,因而这些人最轻易上当受骗。
2、 疏于防范,感情用事。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上大学都有一个"十年寒窗"的经历,能够进入高等学府之门当属幸运者,在大学这个园地里,我们的很多人(尤其是新生)激情益于言表还来不及形成防范的概念,这在客观上给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有的同学,"同情心"过强,经不住别人几句好话和可怜的求助,并受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的观念的影响,轻易相信他人,这也是容易上当受骗的另一个原因。
3、 有求于人,轻率行事。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的事,能否如愿这就要看事何事,对象是谁,如果部分青红皂白,为达目的而轻率交友,弄不好会上当受骗。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是:想经商助学而缺乏经商的实际经验,急欲成名爱慕虚荣而疏于戒备,想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而缺少门路等等。
四、在交往中如何防止上当受骗
1、 明确最基本的交往原则。校园的人际交往是具有多样性的,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形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就成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正常的师生关系比什么都可贵,唯有正确处理好这两种基本关系才能促成我们很好的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
2、 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智。
(1)对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态度诚恳而不失礼节。三思而后行,不要"一是朋友,都是朋友"。
(2)对于"初相识",要谨慎,在不了解对方的时候,不要轻易露出自己的底细,"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3)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的上门客,态度要热情,处置要小心,要避免单独行事,必要时可在集体环境中接待。
3、 交往要有选择。
(1)择其善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关系首先是志同道合的,应该建立于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之上,是真诚的友情交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和厉害关系。要记住:了解--理解--谅解。
(2)注意"四戒"。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
4、 意识到相对公开性。这种公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有些人习惯于把交往看作是自己的隐私,这是个人的权利。但是,既然是交往,就不存在绝对的保密。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合适的范围内透露或公开,更适合安全的需要。
(2) 交往中察明对方的疑点或已经上当受骗,应该及时处置,向老师或学校保卫部门报告,切勿"哑巴吃黄连"。
五、大学生择业时如何防止受骗?
目前,大专院校的招生分配制度正在逐步改革,有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过度到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分配单位时,自主性加大,这方面的安全问题,应当引起你的注意。那么,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如何防止受骗呢?
首先,尽可能通过组织,到人才市场,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上双向选择,这是主渠道,不要轻率自找门路。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他们推上最适宜最需要的位置,同时进入上述市场,一般都市较正式的机构和厂矿、企事业单位。
其次,不要轻易相信,遇有疑问可多方了解。具如单位的状况,将从事工作的性质等,可通过学校组织、亲友了解,有条件的可以亲自登门,实地考察、了解。这样除了防止受骗外,还便于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处于主动地位。
再次,一旦遇到麻烦,立即向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保卫处、地方公安机关反映,并注意保留证据,提供有关线索,协助调查。这样,才能使你的损失减少的最小限度。
六、如何防范利用网络行骗?
随着信息科技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进步及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及国际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已日趋增多。那么,大学生如何防范网骗呢?
1、要牢固树立网络安全观念,在心理上设防。网络虽好,可是安全问题丛生,网络陷阱密布,同学们要时刻提高警惕。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以学业为主,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要沉湎与虚拟世界的匿名交流而无法自拔。
3、要守网法,讲网德。要做聪明的“网虫“和聊天客,不要轻易的给别人留下你的电子身份资料和个人信用卡资料。
4、要注意确认你要去的网站网址。注意输入的字母和标点符号的绝对正确,防止误入网上歧途,落入网骗陷阱。
5、一旦遇到麻烦,应立即向有关老师、学校保卫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并提供有关协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