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交流

留学心得-王春峰(2006年赴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校际交流学生)

2008年10月31日 00:00

怀念里昂的旧时光

――王春峰 (03法学2班)

从海口北纬20°东经110°,到里昂北纬46°东经5°,从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到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地图上的咫尺距离,现实中的跋山涉水,成就了我和法兰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是古人需要倾其一生之力,方可到达的距离。伟大的马可波罗花费了整整四面的时间才从意大利到达中国,如今昼夜之间,我便到达了魂牵梦萦、向往已久的法兰西。

法兰西总能让人联想到很多的词汇,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马赛曲、卢梭、雨果、莫奈、香水、法国大餐……这是个优雅与热情共生的民族,这是个蕴含深沉与高亢的地方,这是个拥有悲怆和荣誉的国度。能够到法国生活学习,一直是我的梦想,不仅仅是因为她“浪漫之都”的雅称,更是心中荡漾着的对了解法兰西民族和文化的无限渴望。周恩来、邓小平、陈寅恪、钱钟书、艾青、戴望舒……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年轻时,都曾踏上过这片美好的土地,这里是众多中国政治家、国学家和文学家的第二故乡。如今,能够亲自来到这片土地,接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一窥西方文化的精髓,我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备感幸运。

我们驻足法国的第一站是首都巴黎,漂亮宏大的戴高乐机场没有吸引我们片刻的停留,就匆匆搭上了当天通往里昂的最后一班TGV(法国高速火车),直通此行的目的地。1小时50分钟――460公里,火车以一种让我们近乎惊讶的速度,让我们首次体验了法国高科技的独特魅力。

身为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是一个充满古典与现代的欧洲城市,她有古老的高卢历史,也有现代化的发达工业。她是法国无可争议的美食之都,又是欧洲历史悠久的丝绸之乡。1895年,米卢埃尔兄弟在此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从此,电影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同时拉开了法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辉煌历程;1831年里昂纺织工人起义,为世界工人运动史揭开崭新的一页,起义者的呐喊,至今回响在老里昂的上空……里昂的市中心是古老的Bellecour广场,这个广场同一般广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地面全部由红土铺成,广场的红色调同里昂旧城建筑的红屋顶及其他温暖的色调极为和谐。这里是当年工人起义暴动的重要舞台,如今却成为里昂城不折不扣的“心脏”,也是我们由住宿地到学校的必经之地。同欧洲其他广场一样,鸽子是驻足这里最久的常客,她们对行人没有丝毫的恐惧,还经常跑到石凳边,跟坐在那里休息的游客“索”要食物。它们在广场上悠闲的散步,时不时飞来飞去,与休憩的路人、匆匆的游客、广场中央路易十四的雕像及广场周围上百年的老式建筑,形成一幕优美和谐的城市风景。

由Bellecour广场乘30路公交车,沿Saone河而下,再绕Fourviere山蜿蜒而上,行至半山腰一个十字路口处,即到了我们的居住地――Residence Alllix,这是里昂最大的大学生公寓之一,以Cours为主。我和同学住的便是一种单人间的Cours,每月房租150欧,等办好Titre De Sejour,拿到房补后,每月房租只要110欧。房间宽敞、干净、明亮,床铺、书桌、衣柜、洗手池一应俱全。这里是一个十分适宜居住的地方,因为在半山腰,已经远离了市中心,少了一份城市的聒噪和喧嚣,多了一份乡间的平和宁静,环境幽雅,交通便利,这里成了全里昂最抢手的大学生公寓。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这个被称为圣依雷内堡的地方,正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创立的里昂中法大学的遗址所在地,中国近代名人常书鸿、苏雪林、戴望舒、林克明等均在此学习过。如今学校虽已不复存在,但从存留的拱形石门和断壁残垣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上个世纪初,一批批有志于振兴中华的热血青年,纷纷走出国门,飘洋过海,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里是中国一段历史的见证。

从Allix乘30路沿山而下,到Bellecour广场转乘Metro D线,到Sans-Souci(法语“无忧无虑”之意)站出地铁,便到了我们此次交流的学校――让•穆兰里昂第三大学。学校以二战期间法国抵抗运动的伟大领袖让•穆兰的名字命名。学校历史悠久,以法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著名,尤其是法学院,享誉法国及世界已经一个世纪之久。学校由两个校区组成,我们学习的地点位于学校的新校区,建立在一个卷烟厂的旧址上。简洁的线条,古典的黄色外墙,城堡式的结构,庄严的学术氛围里蕴藏着现代的学术精神。

我们参加的是一个叫SELF的交流项目,有20多门课程可供选择,涉及法律、经济、政治、管理、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因为我的专业是法律,所以我选了四门法律专业的课程,再加一门法语课,共五门,各科都通过即可拿到一个SELF的证书。交流项目面向的是所有的外国留学生(法国学生除外),大家在一起上课,尽管有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但相处的非常融洽。课上、课间各种有趣的讨论,各种知识和文化的碰撞,让人思路顿开,见识倍增。

教我们的老师有英国人、也有法国人,一下子在语音上还真有些不适应(尤其是法国老师的)。外国老师上课非常乐于和学生互动,他们不喜欢沉默不语的学生。有问必答,是他们的特点,即使是小如单词拼写的问题,也会给予耐心的解答。下课的时候还会送上暖暖的咖啡,让人倍感亲切。和中国的课堂不一样,这里上课的气氛明显要轻松、自由很多,你随时有要求休息的权利,如Coffee Break,老师一般都会尊重你,满足你的要求。当然,这边上课也和国内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提前预习下堂课的内容,完成基本的阅读任务。通常老师会给出书籍的名称,借阅的号码以及网络的连接,方便同学们查阅。阅读的内容包括基本的概念和案例,这些东西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涉及到。课后也会布置作业,以阅读为主。貌似不怎么多的课程,其实挺紧张的,软性的要求,隐形的目标比较多,压力还是挺大的。期中或期末,各科老师大都会要求写一篇essay和完成一个presentation。Presentation通常由两三个人一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考虑到教学方式和语言、文化的差异,中国学生经常会被老师安排和外国学生一组,完成选题。因此,学会teamwork,显得十分重要。

学校图书馆是一个五层楼的玻璃建筑,透过透明的玻璃,可以清晰看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图书馆里有一层楼是为学生讨论问题而设的,在那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个个小组,热烈地讨论,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谨。图书馆通常开到晚上7点左右,到了晚上8点半,整个学校就关门了。与中国学生不一样,法国学生似乎没有自修到很晚的习惯。

学校里国际学生的比例不小,各种不同肤色或不同口音的人,三五成群的聚集在露天的楼梯或教室的走廊里聊天、抽烟、喝咖啡,温暖、热烈而又和谐。不同的政治、宗教、文化背景,在这里交融。法国人的热情稳重、美国人的随意张扬、德国人的认真严谨、南美人的热情奔放、亚洲人的含蓄内敛,在服饰、举止、言谈和交友中均能体现。这里俨然是一个世界的缩影。

说到服饰,法国人偏爱深色,如黑色、灰色,走在大街上很难见到鲜艳的色彩。法国人的衣着走的是休闲路线,随意而又潇洒,不经意中有种高贵的气质。

与着装相反的是汽车。不仅颜色繁多亮丽,款式更是丰富多样。里昂四通八达的交通,给汽车提供了一个争奇斗艳的理想场所。轰鸣的汽车引擎声与欧洲一贯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把汽车音响调到最大,放着Tribal King的劲歌,在行人稀少的路上纵情狂奔。

法国人喜爱小车,尤其是两厢车,标志206是永远的时尚。此外,精灵Smart、福特Ka、雪铁龙C1、英式Mini等微型、小型车也很受法国人欢迎。

时间久了你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为数不多的国外汽车品牌中(以美国车为例),你只会看到福特的身姿,却无法找到通用的影子。这是因为法国人非常注重历史和传统,历史越久的东西越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就如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和热爱,对英美文化的排斥和抵制。

在里昂的这些日子,我见到了整洁的街道,有秩序的交通,安静的队伍,先进实用的残疾人设施,实效的垃圾回收。我看到了各种肤色人群的和谐相处,看到了欧盟一体化的实现。

里昂的半年,更让我明白了自立、自强和自信的深刻含义,锻炼了我独立的意识和品格。让我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领略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培养了国际化的眼光和思维。

半年的法国留学生活,让我的大学生涯有了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忆,并让我终生受益。

(谨以此文纪念我在法国短暂的留学生活,怀念在里昂度过的美好时光。感谢里昂三大,感谢海南大学给了我走出国门的机会,感谢外事办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父母给予我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

内容编辑:waishi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