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书院生活>>生涯规划>> 正文

【就业指导活动月】|谨防“求职陷阱”

日期:2022年12月01日 19:55 点击:

又是毕业生就业高峰季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许多陷阱就业应聘有陷阱,择业就业擦亮眼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下面例子了解一下就业陷阱有哪些吧~让我们就业时避免入坑!


1、临门式毁约”的陷阱


受疫情冲击部分业务压缩、项目锐减的企业,未能及时调整招聘计划,对即将入职的校招毕业生采取“临门式毁约”。据调查,2022 年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新能源车企出现“临门式毁约”现象,在已与校招毕业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且毕业生即将离校入职的情况下,企业以业务调整、岗位裁撤等为由单方面违约,或通过故意安排与毕业生专业完全不匹配的岗位、临时通知调岗面试时间等方式“变相劝退”,导致部分毕业生错过黄金招聘期,求职压力和成本大大提升,较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却不需要或仅需按三方就业协议最多赔付 5000 元。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个别企业单纯为降低人力成本,“搭车”疫情单方面对高校毕业生毁约。


2、“滥用试用期”的陷阱


一些企业利用高校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出现“滥用试用期"的现象,通过设置种种套路把高校毕业生的“试用期,变成“白用期”“廉价期”。据调查,有的企业以三方就业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签约、要求试用期转正后再签劳动合同、或在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后借故收回;有的企业恶意约定长时间试用期、重复约定试用期,或直接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有的企业在就业合同中规定“霸王条款”,合同内容明显偏向用人单位一方等等。


3、“花样培训贷” 的陷阱


一些高校毕业生希望通过技能学习来提升就业竞争力,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华业生的这种心理将就业培训变为骗取钱财的套利工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22 年第1号预警公告了“培训贷”骗局。据调查,全国多地曝出高校毕业生陷入“培训贷”陷阱,今年以来有多家机构以提供工作岗位为由,诱导高校毕业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其在中小网货平台办理“培训贷”“助学贷”,当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不仅无法学到有价值的课程和专业技能,也无法获得前期承诺的工作岗位,反而因为退费难而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债务,部分学生甚至遭遇暴力催收。根据对北京法院教育培训合同纠纷裁判文书的检索,涉及“培训贷”案件呈一定上升趋势。
案例:来自江西南昌的大学毕业生李杨(化名)就陷入了网络培训的陷阱。他在某App上看到一个线上培训视频制作的广告,称“包教包会,学完变大神”。原本就有想法做自媒体创业的李杨看到后心动不已,贷款支付了5999元培训费,上了一段课程后发现教的都是网上能搜到的知识,而且对方也没有提供原本承诺的派单服务。要求退款被拒后,李杨踏上了漫长维权路。


4、“付费内推服务”的陷


“付费内推”分为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机构将大学生的简历以“广撒网”形式投递出去,一旦学生获得面试、实习机会,机构便宣称是“内推”的功劳;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花钱买“内推”,往往学生交钱后才发现得到的岗位是不签订任何协议合同、不发放任何薪酬“小黑工”。

案例:来自四川成都的大学生刘敏(化名)通过社交平台得知某网络培训机构提供“考证+实习+工作”服务,便向客服人员咨询具体事宜。客服反复向刘敏兜售“考证课+付费内推”打包套餐,总计4万余元,并保证刘敏有无限次内推机会,至少一次被保送面试,并且实习机构涵盖市面上所有金融机构。为了尽快找到工作,刘敏没多想便交了报名费。购买完课程后,培训机构根据刘敏的职业规划,为其提供了几个内推实习的机会。可刘敏发现,这些实习单位都是小型券商业务部,根本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实习内容主要是打印、递送文件,无法接触专业内容,于是拒绝了这些实习安排。对于原本的实习、内推承诺,培训机构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脱,让刘敏耐心等待。前不久,刘敏再次上门讨要说法时发现,线下授课点已人去楼空,对方也已经再也联系不上了。


5“新职业认证”的陷


近年国家发布的4批次56个新职业成为职业培训市场的新宠,但也出现了各种套路高校毕业生的乱象。据调查,有的培训机构将并无任何法律效力与含金量的机构培训证书,包装为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有的培训机构以新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据在线投诉平台反映,新职业认证培训是投诉重灾区之一,“过度夸大证书作用,发放的证书与报名前宣传和承诺的不一致”“承诺包过包拿证,但是考试之后迟迟没有拿到证书”“承诺获得证书后可通过挂靠证书获取收入,拿证后没有后续”等是被套路高校毕业生投诉新职业培训较多的问题。

此外,招聘平台泄露个人信息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多家招聘平台提供的企业会员服务,可在求职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不受数量限制地肆意下载高校毕业生个人简历。加之一些第三方商家倒卖、兜售招聘平合会员账户,大量个人信息流入黑市,由此产生了对高校毕业生的精准诈骗、诱导贷款、虚假招聘等行为。
高校毕业生如何避免踩“坑”


1、没有资质证明,不可信


要想安心找工作,靠谱网站是关键,要先看它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
《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明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网络招聘服务,应当依法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涉及经营电信业务的,还应当依法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在其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


2、要你交钱,得注意!


有些不法企业或黑中介,打着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名目,要求求职者先交钱再求职。还有一些“培训贷”,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要先缴纳服务费、培训费。注意!这些行为全都不合法!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但对于将先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
《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应当明示其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事项。
注意:面对求职培训,一定要增强辨别和防范意识,同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材料,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①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②要看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③要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

3、太诱人的条件,需警惕!


为了快速招人,有的用人单位会开出很诱人的条件,但实际套路满满。等签了合同后,发现薪酬和工作强度不成正比,千万别掉“坑”里。

《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提出:用人单位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用工类型、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基本劳动报酬等网络招聘信息,应当合法、真实,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
注意:求职者要全面了解用人单位、招聘职位等情况,特别是报酬较高、福利优厚的岗位,尽量通过用人单位官网查询或者向相关机构核实工作内容和性质,核对薪资水平是否合理,以防被骗。同时,可以到企业工商信息网,查询一下企业的工商注册信息,包括注册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如果这些信息都查不到,或者查到的内容和发布的信息不相符,就要提高警惕。



推荐的找工作求职平台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24365校园招聘服务:https://24365.smartedu.cn/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
http://job.mohrss.gov.cn/202008gx/index.jhtml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
https://www.12333.gov.cn


来源| 微言教育、共青团中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