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海南植被志》(1-3卷)图书发布会在海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据了解,海南大学杨小波教授团队历经35年完成的《海南植被志》(1-3卷)已在科学出版社全部出版。这是海南大学历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热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该书结束了海南省没有较完整的植被相关专著的历史,同时对中国其他省份在完成《植被志》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
《海南植被志》讲述了海南植被的研究历史,指出过去海南植被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运用大量的样方数据,厘清了海南复杂的植被分类体系,探明了它们的分布区域、大小和规律。
杨小波教授和其弟子陈宗铸教授和李东海副教授等人,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样地数据分析,实现米级分辨率的全岛植被空间制图,完成了1:5万的海南植被分布图,即超过250㎡面积大小的植被斑块能在地图上展示出来。
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教授指出,《海南植被志》不仅在理论上科学厘清了海南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非地带性植被类型中,增加了“海草床”“热带海岸(河岸、海岛)丛林”“藤蔓丛”等新的植被类型,为国际上沿海国家和地区在完成植被研究工作时提供了新的思考领域,也在与动物学家及真菌学家一起完成了各植被类型的主要动物群及真菌群的描述,为未来其它地区植被研究工作提供了示范,以案例的方式诠释了海南植被的生态学特征,为热带植被的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实践上,《海南植被志》把海南地表植物揭示给社会,这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保护的基础上,规划好生态用地、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方面提供了科学参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楠提到。
据了解,《海南植被志》不仅直接应用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保护地的规划与建设,而且对受损的沿海红树林、湿地、荒山荒坡的森林恢复等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通讯员:李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