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21年3月正式成立,是海南大学综合实力雄厚、学科体系完备的主要工科学院之一。在原海南大学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与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计算机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1人、海南省领军人才5人、海南省“千人专项”入选者2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80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10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
二、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海南省第一个计算机类一级学科,获批第五轮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B类)。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软件工程二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软件工程专业于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采用与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合作办学的模式开展,简称软件工程(NIIT)专业。该专业引进NIIT优秀教育资源和前沿课程体系,采用双语教学和项目实训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软件工程与互联网创新人才。软件工程(NIIT)专业学生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和NIIT软件工程师(DNIIT)国际认证证书。
学院现有学生1786人,其中本科生1528人,研究生258人,学生毕业后可在国际和国内著名IT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和软件、信息服务工作。
三、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办学
学院积极开展多渠道、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化能力建设。(1)大力支持学生“走出去”。正与英国华威大学(2022QS 61)、英国埃克塞特大学(2022QS 149)、香港中文大学(2022QS 39)、马来亚大学(2022QS 65)、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2022QS 143)等在计算机、物联网、数据科学、信息工程等专业创先开展海南大学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并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2022QS 35)在本科层面推进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积极开展学生“引进来”。紧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和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现有软件工程(NIIT)专业,吸引国际学生来海南留学,打造“留学海南”品牌,提升我院学生国际化视野。(3)加强国际著名学者合作。依托海南大学“一院一校”工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与国际知名机构或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与欧洲科学院院士Schahram Dustdar、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Liang Song分别共建边缘智能、智联网络及应用院士团队创新中心。与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M. Jamal Deen、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Abdulmotaleb El Saddik、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Mianxiong Dong及其研究团队建立紧密的学术联系,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4)积极举办国际会议。通过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院声誉和学术影响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已成功举办IEEE HyperIntelligence 2021国际大会(包含CCF C类会议IEEE HPCC 2021),并继续举办IEEE Smart World 2022国际大会(包含CCF C类会议IEEE UIC 2022)。
四、资源完备的教研平台
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平台,参与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单位(“区块链+贸易金融”),拥有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区块链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华为开发者创新中心、海南港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海南纽康智慧数据实验室、芯原智慧医养创新实验室、普适智能实验室、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中国电子PKS体系生态创新实验室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中心)21个,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
五、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学院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于海南区域特色与优势,围绕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按照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发扬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凸显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面向智慧自贸港建设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