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扎实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软件需求分析能力、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项目规范管理能力、组织协调与交流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服务外包和软件工程技术与管理的综合型高级人才。毕业生经过四年工程实践与学习,预期能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能够适应海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综合考虑法律、文化、道德、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健康体质和强烈的事业心。
目标2:能够从项目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提出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胜任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目标3:具有较为丰富的软件工程经验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行业调研与前沿技术跟踪,能够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的工程实践,从而保持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目标4:具备团队管理及项目协调的能力,能够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程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相关专业领域人员和公众沟通与合作。
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胜任跨文化背景的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技术工作。
二、培养规格
(一)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最长不超过6年。
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准予毕业。达到规定要求的,授予工学士学位。修完NIIT嵌入式课程并考核合格的,可同时获得NIIT软件工程师(DNIIT)国际认证证书。
(二)毕业要求
要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的标准,具体如下: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具有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管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Java应用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了解软件工程的前沿领域。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掌握软件工程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特定需求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设计/开发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软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具有信息获取能力,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检索工具;能够合理地选择技术开发工具和资源,运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开发、仿真及验证过程中,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 [工程与社会]:基于软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能够合理分析和评价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可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带来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具有语言文字规范化表达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软件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适应职业发展。
毕业要求9 [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毕业要求10 [沟通]: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 [项目管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理解工程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加以应用。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追踪软件工程领域发展动态,具备不断学习及适应发展的能力。
表1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1.工程知识 |
1.1 能系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科学理论基础并用于本专业领域工程问题的表述。 |
1.2 能够针对具体的软件工程问题设计相关的软件开发模型。 |
1.3 能够将相关工程专业知识和数学分析方法用于推演、分析专业工程问题。 |
1.4 能够利用系统思维的能力,将工程知识用于专业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并体现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 |
2.问题分析 |
2.1 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
2.2能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会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
2.3 能运用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工程活动过程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3.1 掌握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全周期、全流程的设计/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各种因素。 |
3.2 能够针对特定软件系统开发需求,完成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规划。 |
3.3 能够进行详细的系统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
3.4 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公共健康与安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法律与伦理,以及社会与文化等制约因素。 |
4.研究 |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针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建立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并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
4.3 能够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5.使用现代工具 |
5.1 了解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集成开发工具、UML建模软件等现代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5.2 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现代工具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
5.3 能够针对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的具体问题,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进行建模、预测与仿真,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分析相关工具的局限性。 |
6.工程与社会 |
6.1 了解软件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6.2 能够分析评价软件工程实践和复杂计算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7.1 知晓和理解软件工程实践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
7.2 理解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软件工程开发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并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专业工程实践中。 |
8.职业规范 |
8.1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
8.2 具有科学、严谨、公正的工程职业道德,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专业实践中自觉遵守; |
8.3理解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专业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
9.个人和团队 |
9.1 理解团队协作的必要性,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主动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合作共事。 |
9.2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专业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
9.3 具有团队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
10.沟通 |
10.1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就专业问题通过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
10.2 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
10.3 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
11.项目管理 |
11.1 理解软件工程中涉及的重要工程管理原理,掌握工程问题管理和决策的方法。 |
11.2 了解软件开发产品的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并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中复杂问题的解决。 |
12.终身学习 |
12.1 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12.2 针对软件开发问题的复杂性,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技术发展的能力。 |
三、专业核心课程
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Java和大数据两个方向的NIIT嵌入式实践开发前沿课程等。
四、课程修读顺序拓扑图
五、主要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
(一)主要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二)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研讨课(NIIT)、创新(创业)实践课(NIIT)。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
海南大学负责实践性教学包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等共12周。
NIIT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开设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并且第六和七学期开展实习实训环节,实践课程类总计13周。
七、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
第二课堂成绩单是指要求和鼓励学生自主参加各种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课余活动,并分层次规定相应学分的一种培养安排。本专业的素质拓展活动主要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创新、创业、文化艺术、社团活动、法律援助等。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不属于课程学分。
八、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修总学分共计175学分,包括必修课程学分、选修课程学分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
1.必修课程15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0学分,学科基础课程5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3学分,实践教学课程(独立开设)26学分。
2.选修课程至少20学分,其中:
(1)通识类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其中:人文通识经典类课程至少2学分,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类课程、公共艺术类课程至少分别修读2学分;
(2)专业选修类课程和跨专业选修类课程合计应修读至少14学分。其中,跨专业选修类课程由学生自愿选择是否修读,修读学分不超过6学分。
3.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至少3学分。
上述三类课程加和为毕业要求总学分数。另外,创新创业类课程至少3学分,以*形式在专业课程设置表中标记。
九、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
本专业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详见附表1,其中课程与各项毕业要求关联度的高低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
撰写:唐朝胜 审核:李怀成 审定:刘华中